一、专业简介
教育技术学专业隶属四川师范大学真实亲子乱子伦。学院下设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系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入选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四川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支持专业。
本专业依据国家及四川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战略要求,坚持“厚基础、宽领域、强能力”的教育理念,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人文科学素养,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综合的育人能力,能胜任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学研究和班级管理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校级以上骨干教师。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办学基础源于四川师范大学1989年成立的电化教育中心。1998年电化教育中心在教育学原理硕士点招收教育技术学方向的研究生。1999年开始举办教育技术学专科专业。2000年电化教育中心合并到真实亲子乱子伦并建立了西南地区首个“教育技术学”硕士点。2001年举办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招收本科学生。2008年教育技术学被确定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6年该专业开始面向四川招收公费师范生。截止2021年8月,该专业累计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21届。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以“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为办学特色。在培养目标上既尊重教育技术的交叉学科本质,又突出强化技术的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突出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建构、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网络与数字化学习等技术特色,科学地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并以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为目标,为教育信息化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贯彻和深化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期望毕业生经过5年的实践锻炼,能够成为偏远地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骨干教师及信息技术应用的业务骨干,达到以下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1: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具有坚定的从业信念,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敬业精神,依法执教,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职业理想,具备高尚师德,成为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引路人。
培养目标2: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与较强的教学能力,全面掌握与教育技术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技术等基础知识。能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西部地区教学应用中的功能特点,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形成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主动探索以信息技术教学新理念、新方法为指导的,适配地区发展的中学信息技术理论和实践体系,积极参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所在学校的教学骨干。
培养目标3:具有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因材施教,遵循中学生的成长规律,能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家国情怀,能科学指导学生开展技术创新、实践训练等班团活动,能根据中学生认知特点和教育规律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班级管理和组织主题教育来积极开展综合育人。
培养目标4:具有一定的教研能力和较强的管理能力,能熟练运用教学研究的方法、策略、技能,具有探索区域教育新形态下教学改革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能组织主题教研活动,充分理解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和特点,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合作能力,成为偏远地区中学信息技术优秀教研骨干或教育信息化管理人才。
培养目标5: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自我反思能力和清晰的专业发展规划。熟悉教育技术专业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将其投入到服务地方发展,构建终身学习意识,并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修养,实现自我提升和职业发展。
三、毕业要求
1.师德规范: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已任。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教育情怀:毕业生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学科素养:扎实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重点理解和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了解跨学科知识;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能理解并初步运用,能整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初步习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
4.教学能力: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了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的解读,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特点;通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能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形成较为扎实的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实践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6.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信息技术学科育人价值,能够在中学信息技术的教育实践中,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内容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进行综合育人;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积极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成长教育和人生引导。
7. 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尝试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8.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能够就教育教学问题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四、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及工程实践
1.学科平台课程
大学数学(二)1、大学数学(二)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平面艺术基础、网络技术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
教育技术导论及研讨、教学设计、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多媒体平面设计、教育电视系统
3.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课程
(1)教育教学理论类课程必修课: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教育政策与法规、中外教育名家思想选讲
(2)教育教学技能类课程必修课: 教学能力综合训练(微格)、书法、班级管理概论、班级管理实践、教师口语训练
(3)师德与专业发展课程必修课: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专业发展
(4)教师专业发展选修课程: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师礼仪训练、教学简笔画训练、学生行为问题与纠正、设计思维与创客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STEAM项目实践、中职计算机学科教学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程认知及创新素质教育
(5)乡村教育适应性选修课:乡村教育研究与实践、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西部教育发展专题、中小学科创类竞赛、数字视频内容创意与制作、偏远地区学校的校本资源开发
(6)艺体教育专项训练选修课:美术基础训练、音乐基础训练、体育基础训练
4.文化素质拓展与综合实践
“十个一”教育养成活动、劳动教育、开源硬件实践、综合实践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毕业论文(设计)。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 第1-6学期安排“十个一”养成活动;
2. 第2学期安排综合实践训练1(程序设计);
3. 第3学期安排综合实践训练2(平面设计)、教育见习1;
4. 第4学期安排综合实践训练3(网络技术)、开源硬件实践1、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力综合训练(微格1)、教育见习2;
5. 第5学期安排开源硬件实践2、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力综合训练(微格2)、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力综合训练(微格3);
6. 第6学期进行18周的教育实习,并完成教育研习相关工作;
7. 第7-8学期通过16周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
六、修业年限、毕业学分和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学制四年,修业年限为3-6年。
毕业学分:165学分。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学位。
七、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
表1课程结果及学分比例
课程类别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学分数 | 比例(%) |
大学先修课程 | 必修 | 24 | 0 | 1.5 | 0.94 |
素质教育与基础课程 | 必修 | 576 | 32 | 33.5 | 20.94 |
选修 | - | - | 8 | 5.00 |
学科专业课程 | 学科平台课程 | 必修 | 304 | 120 | 24 | 15.00 |
专业核心课程 | 必修 | 432 | 264 | 38 | 22.50 |
专业发展课程 | 教师教学理论类课程 | 必修 | 160 | 16 | 11 | 6.88 |
教师教学技能类课程 | 必修 | 32 | 128 | 7 | 4.38 |
师德与专业发展课程 | 必修 | 24 | 8 | 2 | 1.25 |
教师专业发展选修课 | 选修 | - | - | 8 | 8.75 |
乡村教育适应性选修课 | 选修 | - | - | 5 |
|
艺体教育专项训练选修课 | 选修 | - | - | 4 |
|
文化素质拓展与综合实践 | “十个一”教育养成活动 | 必修 | - | - | 7 | 4.38 |
劳动教育 | - | - | 1 | 0.63 |
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开源硬件实践) | - | - | 2 | 1.25 |
综合实践训练 | - | - | 3 | 1.88 |
教育见习 | - | - | 1.5 | 0.94 |
教育实习 | - | - | 4 | 2.50 |
教育研习 | - | 8 | 0.5 | 0.31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 - | - | 4 | 2.50 |
合计 |
|
| 160 | 100% |
备注:本表中选修课程只统计学生需修读的最低学分学时数。
八、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及对应支撑课程
本专业要求学生师德高尚,教育情怀深厚;掌握扎实的教育技术学科基础知识和现代教育先进理念,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具有以反思、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研究素养和在基础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的能力,具备班级管理和活动组织能力,能够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工作、开展学校教育活动。针对培养目标,本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原文具体内容详见表1。
表2 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及对应支撑课程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 | 支持课程 | 权重 |
1.【师德规范】 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积极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已任。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好老师。 | 1.1【价值认同】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积极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理论和情感等方面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0.3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0.3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0.2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0.2 |
1.2【职业认同】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履行教师的职责和权利,理解依法从教的内涵,具有基本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具有终身从教的专业理念,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 | 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 | 0.1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0.1 |
教师职业道德 | 0.2 |
教师专业发展 | 0.2 |
教育政策与法规 | 0.2 |
教育见习1 | 0.1 |
教育实习 | 0.1 |
1.3【树立理想】了解国内政策和国际形势,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好老师。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0.1 |
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 | 0.1 |
形势与政策 | 0.1 |
中外教育名家思想选讲 | 0.2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 | 0.2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 | 0.2 |
教育见习2 | 0.1 |
2.【教育情怀】 热爱中学教育事业,认同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执业愿景;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 2.1【热爱教育】热爱中学教育事业,乐于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和教育信息化工作,高度认同中学信息技术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 | 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 | 0.2 |
教育技术学专业导论和学业发展指导 | 0.3 |
教师专业发展 | 0.2 |
教育学基础 | 0.2 |
教育见习3 | 0.1 |
2.2【富有涵养】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了解中外教育名家思想,尊重他人人格,富有思想道德修养与专业修养,拥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格魅力。 | 大学语文 | 0.2 |
艺体教育专项训练选修课 | 0.1 |
书法 | 0.1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0.1 |
教师职业道德 | 0.1 |
中外教育名家思想选讲 | 0.2 |
素质教育与基础课程选修 | 0.1 |
“十个一”教育养成活动 | 0.1 |
2.3【科学精神】熟悉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具备基本的教育研究能力与技术,以及严谨的学术能力,具有开放的学习心态。 | 教育技术学专业导论和学业发展指导 | 0.3 |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 0.3 |
教师专业发展选修课 | 0.2 |
学习科学与技术 | 0.2 |
2.4【关爱学生】能够尊重学生个性、关爱学生,对待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习惯,做学生健康成长、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 教育心理学 | 0.1 |
教师职业道德 | 0.2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0.1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 | 0.1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 | 0.1 |
素质教育与基础课程选修 | 0.1 |
乡村教育适应性选修课 | 0.1 |
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 | 0.1 |
教育实习 | 0.1 |
3.【学科素养】 扎实掌握教育技术学科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重点理解和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了解教育技术领域相关的跨学科知识;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能理解并初步运用,能整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初步习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 | 3.1【学科知识】了解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掌握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体系,理解并掌握教育技术学科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观。 | 教育技术学专业导论和学业发展指导 | 0.1 |
教育技术学导论及研讨 | 0.1 |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 0.2 |
学习科学与技术 | 0.1 |
教育实习 | 0.2 |
毕业论文(设计) | 0.3 |
3.2【跨学科知识】掌握分析教育技术问题和现象所需的数学知识;能够将数学的基本概念运用到实际教育问题的适当表述之中。能够科学的采集教育数据,具有处理分析相关数据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探究创新能力。 | 教师专业发展选修课 | 0.2 |
大学数学(二)1 | 0.3 |
大学数学(二)2 | 0.3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0.2 |
3.3【学科教学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了解教育技术学与其它学科及社会实践的联系,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解和解决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问题。 | 教育技术学导论及研讨 | 0.1 |
学习科学与技术 | 0.2 |
教师专业发展选修课 | 0.1 |
乡村教育适应性选修课 | 0.1 |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力综合训练(微格教学1) | 0.1 |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力综合训练(微格教学2) | 0.1 |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力综合训练(微格教学3) | 0.1 |
教育实习 | 0.2 |
3.4【学科基础知识】系统扎实地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根据实际应用问题需求,确定基本思路和解决方案,并完成应用程序的设计与开发。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0.1 |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 0.1 |
网络技术基础 | 0.1 |
教育电视编导与制作 | 0.1 |
Web应用开发 | 0.1 |
教育电视系统 | 0.1 |
综合实践训练3(网络技术) | 0.1 |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 0.1 |
综合实践训练1(程序设计) | 0.1 |
Python语言基础 | 0.1 |
3.5【多媒体技术】掌握平面艺术和设计基本知识与方法,具备对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能力。 | 摄影摄像艺术 | 0.2 |
移动学习资源开发 | 0.2 |
平面艺术基础 | 0.2 |
综合实践训练2(平面设计) | 0.1 |
多媒体平面设计 | 0.2 |
Web应用开发 | 0.1 |
4.【教学能力】 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了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的解读,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特点;通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能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形成较为扎实的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实践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 4.1【教学基本素养】了解和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了解先进的教育思想,知道中学生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路人,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 | 教育学基础 | 0.2 |
教育心理学 | 0.2 |
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 | 0.2 |
教师职业道德 | 0.2 |
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 | 0.2 |
4.2【学科教学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和科学认知特点,结合实习地区教育现状,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 |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 0.1 |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 0.1 |
教学设计 | 0.2 |
乡村教育适应性选修课 | 0.1 |
教育实习 | 0.1 |
教育研习 | 0.1 |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力综合训练(微格教学1) | 0.1 |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力综合训练(微格教学2) | 0.1 |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力综合训练(微格教学3) | 0.1 |
4.3【数字化教学能力】掌握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能,具有对数字化学习环境进行设计、开发、实施的能力。 | 摄影摄像艺术 | 0.2 |
乡村教育适应性选修课 | 0.2 |
移动学习资源开发 | 0.2 |
平面艺术基础 | 0.2 |
多媒体平面设计 | 0.2 |
4.4【信息化建设能力】有综合解决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育电视编导与制作 | 0.1 |
网络技术基础 | 0.3 |
综合实践训练3(网络技术) | 0.2 |
远程教育应用 | 0.2 |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 0.2 |
4.5【教学实践能力】了解中学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能结合教学实践情况,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式,形成一定的教研能力。 |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 0.1 |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 0.1 |
教育实习 | 0.1 |
教育研习 | 0.1 |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力综合训练(微格教学1) | 0.1 |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力综合训练(微格教学2) | 0.1 |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力综合训练(微格教学3) | 0.1 |
教学设计 | 0.2 |
毕业论文(设计) | 0.1 |
4.6【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结合信息技术发展需要,以及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具有自主学习、掌握文献、信息、资料检索的能力。 | 开源硬件实践1 | 0.2 |
开源硬件实践2 | 0.2 |
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 | 0.4 |
大学英语 | 0.2 |
5.【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并能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贯彻该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指导技能与方法和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 5.1【教育理念】具有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担任或协助班主任工作,能进行中学生基本心理辅导。 | 班级管理实践 | 0.2 |
班级管理概论 | 0.1 |
教师口语训练 | 0.1 |
教育研习 | 0.1 |
教育心理学 | 0.3 |
教育学基础 | 0.2 |
5.2【班级指导】在教育见习与实践中观摩、参与班级管理,掌握班级指导技能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班主任工作体验。 | 教育见习1 | 0.1 |
教育见习2 | 0.1 |
教育见习3 | 0.1 |
教育研习 | 0.1 |
班级管理概论 | 0.1 |
班级管理实践 | 0.2 |
教育实习 | 0.3 |
教育研习 | 0.1 |
5.3【班级建设与管理】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把握中学德育目标、原理、内容与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策略与技能,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 教育政策与法规 | 0.1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0.1 |
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 | 0.2 |
教育心理学 | 0.2 |
教育学基础 | 0.2 |
班级管理概论 | 0.1 |
班级管理实践 | 0.1 |
6.【综合育人】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特点;理解信息技术学科育人价值,能够在中学信息技术的教育实践中,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内容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进行综合育人;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积极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成长教育和人生引导。 | 6.1【德育育人】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特点,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培育、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与方法。 | 乡村教育适应性选修课 | 0.2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0.2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0.2 |
教育心理学 | 0.2 |
教育学基础 | 0.2 |
6.2【全面发展】掌握基本的身体素质要素和心理素质要素,能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运动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 “十个一”教育养成活动 | 0.2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0.2 |
大学体育 | 0.2 |
军训和军事理论教育 | 0.2 |
劳动教育 | 0.2 |
6.3【学科育人】理解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育人价值,能够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德育、美育等内容,实现综合育人。 | 教育实习 | 0.3 |
教育研习 | 0.1 |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 0.2 |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 0.1 |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 0.1 |
教学设计 | 0.2 |
6.4【实践育人】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设计综合育人目标,整合学科育人、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 教育实习 | 0.2 |
教育研习 | 0.1 |
班级管理实践 | 0.1 |
教育见习1 | 0.2 |
教育见习2 | 0.2 |
教育见习3 | 0.2 |
7.【学会反思】 积极关注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尝试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 7.1【终身学习】了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了解国内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能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 | 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 | 0.3 |
教育技术学导论及研讨 | 0.3 |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 0.2 |
教育政策与法规 | 0.1 |
形势与政策 | 0.1 |
7.2【专业发展】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础知识,逐步形成专业发展意识,能够基于问题进行分析、求证和判断。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0.1 |
教育技术学导论及研讨 | 0.2 |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 0.1 |
Python语言基础 | 0.1 |
平面艺术基础 | 0.1 |
学习科学与技术 | 0.2 |
网络技术基础 | 0.1 |
教师专业发展选修 | 0.1 |
7.3【批判思维】在学习和实践中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能够认识到反思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掌握反思的方法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并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 0.2 |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 0.1 |
开源硬件实践1 | 0.2 |
开源硬件实践2 | 0.2 |
学习科学与技术 | 0.1 |
毕业论文(设计) | 0.2 |
7.4【反思能力】能够规划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收集、分析信息,自我改进,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与教学反思体验。 |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 0.3 |
毕业论文(设计) | 0.2 |
教育实习 | 0.1 |
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 | 0.2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0.2 |
8.【沟通合作】 具有团队协作学习知识与技能,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能够就教育教学问题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 8.1【团队协作】系统掌握团队协作学习知识与技能,积极主动参加小组学习、专题研讨、团队互动、网络分享等协作学习活动。 | 教育技术学导论及研讨 | 0.1 |
劳动教育 | 0.2 |
“十个一”教育养成活动 | 0.1 |
综合实践训练1(程序设计) | 0.2 |
综合实践训练2(平面设计) | 0.2 |
综合实践训练3(网络技术) | 0.2 |
8.2【实践合作】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深入体验观摩互助、合作研究、小组实习等,乐于与学习伙伴分享交流实践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 教育见习1 | 0.2 |
教育见习2 | 0.2 |
教育见习3 | 0.2 |
开源硬件实践1 | 0.2 |
开源硬件实践2 | 0.2 |
8.3【交流沟通】具备与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及社区沟通交流的知识与技能。 | 大学语文 | 0.2 |
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 | 0.1 |
教师口语训练 | 0.2 |
教育实习 | 0.3 |
教育研习 | 0.2 |
8.4【创新实践】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沟通合作技能,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 开源硬件实践1 | 0.2 |
开源硬件实践2 | 0.2 |
综合实践训练1(程序设计) | 0.2 |
综合实践训练2(平面设计) | 0.2 |
综合实践训练3(网络技术) | 0.2 |
九、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
表3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矩阵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培养目标5 |
1、师德规范 | √ |
| √ |
|
|
2、教育情怀 | √ |
| √ |
|
|
3、学科素养 |
| √ |
| √ | √ |
4、教学能力 |
| √ |
| √ | √ |
5、班级指导 |
|
| √ |
|
|
6、综合育人 | √ |
| √ |
|
|
7、学会反思 |
|
|
| √ | √ |
8、沟通合作 |
| √ | √ |
|
|